:::

  講老子、做公益的保險天后

積善之家慶有餘/李佳蓉董事長專訪

      像媽媽一樣的溫暖又感性,更多時候又像個活潑熱情的大姐姐,很難相信眼前這位是,擁有近3000位員工,在台灣有47個據點並擴及中國大陸,磊山保險經紀人(股)公司的李佳蓉董事長。

    佳蓉姐多年前參與在新加坡啟動的「撿回珍珠計畫」大會,將近有8000人的活動現場,她擔任公益大使,捧著捐款箱走到每一個人的面前。親眼看到一位穿著華麗的同行,不想讓她失望,卻又捨不得掏錢;當佳蓉姐捧著箱子笑嘻嘻地面對著他,就拿起皮包,萬分不捨,最終掏出了一塊錢(人民幣)投進去。

    佳蓉姐從這件事情領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她沒有這種困難,並認為應該要幫助更多的人也懂得助人的意義。她認為,這個世代不只公民與道德淪喪,連論語、孟子都不見,這些小時候讀得很枯燥,卻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是核心價值,現在消失了。

    因此,磊山設立了人文學院,這是一個生命學校,分享怎樣做好一個人、怎麼樣讓生命影響生命,主要是莊子和老子的國學課程。17年來不間斷,舉辦人文講堂、音樂饗宴與財經講座;財經講座不是教怎麼賺錢,而是怎麼看待錢。

公益月是一個教育系列

    磊山保經自2011年起舉辦「磊山公益月」,邀請員工與客戶一起捐力也捐愛,不定期關懷、訪視、支援,共同培養「給愛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公益團體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或是創建穩定收入來源的方式。

    佳蓉姐認為,奉獻的基本觀念不是「我有多少,我才能捐」,如同生命一般,不能說「等我有時間,我就去看媽媽」,也不能說「等我有時間,我才完成工作」;應該要學習運用時間、分配資源,捐款亦是如此。那是一股信念,也是做人的習慣,不是一直斟酌「我可以這樣、我可以那樣」而是「我得這樣」,所以「我想做完」,那是守跟攻不一樣的角度。

    十年來,許多同仁習慣公益月的捐款方式,隱約會有一個想法「公益月快來了,我得趕快多賺一些錢,或者少花一些錢」;因為內心有一個使命感,所以養成習慣,思考模式就會不同,也就會比較自在。

熱衷公益源自於家庭教育

    佳蓉姐的母親是聾啞人士,早期身障者是被視為有業障的,阿嬤覺得不捨,就把媽媽收養回家。阿公是孤兒,但做了很多驚人的善事,不只照顧了佳蓉姐的媽媽,還在路邊撿了50幾個孤苦無依的男孩子;等到18歲以後,阿公就幫他們介紹工作,到消防局、警察局、或亦宛然掌中劇團等。

    阿公並不是很有錢,但會想方設法幫助有需要的人,每個月拜拜,佳蓉姐常陪著阿嬤在門口煮粥給大家吃;颱風天淹水,阿公會用很大的竹簍子裝一些菜,一家一戶的送給左鄰右舍。阿公去世時,當年撫養的50幾個男孩子都回來參加告別式,花車多到4個小時都走不完;結束後,吃飯開了一百桌。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佳蓉姐說,如果阿公是個計較的人,就沒有今天的她。從小看阿公「有什麼,就分什麼」的待人態度,更是讓她期許自己成為一位精明的慈善家;所謂的精明,不是計較,而是要壯大競爭力,才能幫助更多人。

8/16/30的攻守原則

佳蓉姐剛踏入保險業時,每天早上唸國語日報,大聲地一個一個字唸15分鐘;晚上對著牆壁賣保險,完整的講三遍來改善口才,這樣練習了六個月;直到如今依然如此,任何演講都會預演,因為不想辜負這個機會。

即使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刻,這位已過耳順之年的保險天后董事長,一年仍有四個月的休假時間,可以陪家人、進修等不同的安排。佳蓉姐建議大家,嘗試用8個月的工作時間,做一般人16個月的工作效益,然後拿30倍的薪水。

這個觀念源自於攻跟守的原則,不是說「就是這麼多時間,所以就只能做到這樣」,而是「陪家人需要這麼多的時間,所以要創造那樣的時間」。所有的一切,包括捐款,「因為要捐這麼多錢,所以要努力賺那麼多錢」,賺不了那麼多錢,就要做取捨,甚麼該花、甚麼不該花。薪水固定三萬元,我要捐三千,我就要想什麼錢不該花。不盡然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多賺點錢,可是少花點錢是做得到的。

她很珍惜人家給的機會,認為這是一個恩典;可以去助人,是人家給的福氣。「有甚麼,就分甚麼」的哲學是源自於阿公的身教,佳蓉姐說這樣的慷慨是上天的恩賜。

{638113015524403325}_蕾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