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失智,擁抱生命

西醫觀點/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 徐文俊醫師

陳冠霖 整理

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 ~

認識失智症不只是為了自己 也是為了更深地去愛!

    創立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的徐文俊醫師,也是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董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表示失智症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產生精神行為症狀,患者是因為「生病」才變得異常而無法自理。

    家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這個病症,並能把生病的「人」和「疾病」分開。一個失智症的爸爸,仍舊是我們很尊敬的爸爸,只是因為失智症才會有這些行為,我們要幫助他克服問題。其次,家屬要了解失智症是「全家人的責任」,因為失智症會影響到家人的關係,甚至產生衝突。全家人要一起參與和學習,參加家屬訓練班,了解病症以及和失智者溝通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進而共同分擔照顧責任。最後,家屬要認知到因為失智症,自己將從「被照顧者」的角色轉換為「照顧者」。過去父母照顧我們長大,現在父母罹患失智症了,換成我們要照顧他。在角色轉換之間,要理解罹病的長輩是需要被照顧的。失智症帶來的是漸進的退化過程,在漫長的時日裡,照顧者要學習和失智者相處。

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 而是病因不同的一群症狀組合

以下為失智十大警訊,如果出現其中一項的改變,應該盡速就醫

  1.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一位媽媽,原本可以燒一手好菜,現在燒的菜,味道都很奇怪;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術常出錯。
  2. 個性改變:有時候會懷疑別人偷她的東西,甚至懷疑他的先生/太太或家人偷他的東西;情緒有很大的改變,譬如變得很憂鬱或者是變得容易生氣。
  3. 失去時間或地點的概念:半夜爬起來說要出去,或者走到一個地方就迷路了,甚至是熟悉的地方,也找不到路回來。
  4. 記憶力退化: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
  5. 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處理每個月都在管理的帳單。
  6. 空間與視覺理解困難: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一個人。
  7. 語言表達困難:忘記用來寫字的工具叫做筆。
  8. 東西擺放錯亂:拖鞋放在被子裡,衣服放到冰箱,找不到。
  9. 判斷力變差: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10. 從社交活動中退出:變得比較被動,對各項活動及嗜好失去興趣。

失智年輕化?年輕型失智症可能40歲就發病

    失智症不是65歲以上才會發生的問題,也不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才可能有的困擾;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應該要開始去關注自己是否有上述十大警訊的相關症狀。

從飲食預防失智症

    建議採取地中海型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肉類的部分,紅肉要少;蛋白質可以攝取魚類,尤其是深海魚,或者是蛋、牛奶。最近提倡的麥德飲食,指的是除了地中海型飲食,同時攝取堅果(包括杏仁果腰果)和莓果(如草莓、藍莓) ; 這兩種飲食都有幫助遵行這樣的吃法就可以預防失智症。

別怕 別擔心 勇敢接受治療

  • 早期失智症不等於失能

雖然退化型失智症會導致失智者逐漸喪失各種功能,疾病末期甚至需要臥床,但是早期失智症者不是什麼都不能做、需要人家照顧。

  • 輕微度失智比例高

我們現在很廣泛地去宣導篩檢,發現極輕度失智者的比例其實很高。

  • 早期就醫 可有效控制病情

早期診斷的時候,失智者能力都很好,我們可以學習預防的措施,包括多運動、多參與活動;一旦被診斷是失智,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延緩病情惡化。

  • 就業職務可再設計

四、五十歲的失智症患者,工作產生困難時,會建議先不要離職,而是將職務作適當的調整,我們稱為「職務再設計」;把工作內容做些微調整,也許還是可以勝任、貢獻專長。

    我們對於未知的事情,都會覺得害怕、焦慮;鼓勵您,失智症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要害怕、不要擔心,要勇敢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來源:一刻鯨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mdfbYKwOI
良醫健康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8399&p=1 )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