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退休,只有轉換跑道
公共場合防詐的紅布條已不比春聯少,深居簡出而訊息封閉的長輩,易成待宰肥羊,養老本付之一炬。
少子化與高齡海嘯夾殺,造成去年龍年生育率探新低,降為比虎年更少。 低薪vs.「青」貧vs.通膨vs.高房價,大環境造成了「孩子與房子二擇一」,與不生養的「絕代佳人」現象。
超高齡社會提前來臨,百歲人生、百萬退休金足夠嗎?
各大養生村,從乏人問津到一位難求,但不是人人都有傲人的存款水位, 寧可租不掉,也拒租長輩的租屋市場常態……
上述種種現狀,顯示了「五老」之「安老」--老伴、老本、老居、老身、老友,已是刻不容緩的全民話題。
千年經典:沒有退休,只有轉換跑道
古羅馬最偉大哲人西塞羅在《論老年》中,駁斥了「老即悲慘」的因果,還提出了幾個要點,包含:沒有退休,只有轉換跑道;老就會被嫌棄,不是年齡歧視,而是要避免因老就放棄讓自己越來越好的修為;還有,對比現代常見的典型案例,如「這裡沒電梯耶,要不要早點安排老年居所?」,「不用啦,等我孩子安排移工來顧。」《論老年》中強調,每一件事都有選擇權、到老都要為自己負責。
事實上,現在銀髮族主體為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生),他們把「只是近黃昏」的惆悵,改寫成「彩霞滿天飄」的人生下半場。
這群擁有了史無前例的就業與就學機會的一代,在諸多研究中顯示,普遍的時代臉譜包括自帶養老本、勤奮守規,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擁有合宜的興趣等,而又同時肩扛高齡至親的終末照顧等。
然而,之後的X、Y、Z世代,也就是像筆者這等人,活在個多元繽紛卻經濟下行的時代,面對戰鼓頻催—荷包追不上通膨?勞保年金瀕破產?長照財源永續應靠稅收制(民進黨執政的現行制)或保險制(國民黨所提的政策方向)?無殼蝸牛群眾的老後居住安全?醫療險在最需要時,反而到75歲後終止保約?不婚不生不養者眾…我輩中人的百歲人生,如何「讓長壽是福氣,不是折磨」應該思考的備戰策略,是下半篇重點。
WHO健康的定義: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互動
首先談經濟安全。養老之事要靠兒、靠政府、或靠自己?百歲人生,百萬退休金足夠嗎?
調查顯示,台灣人比亞洲他國更傾向早退休,若談起「早退休=卡好命」,那恐怕最歹命的竟是伊莉莎白女皇二世!女皇演繹了新的「無疾而終」,白天仍在辦公,睡夢中回去到「更美的家鄉」。
以勤奮著稱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眾所周知以公益為其日常重心之一。(網路照片)
當然常人無法如皇室金尊玉貴,但長照專家建議活躍老化的策略,「四輪驅動」—走動、手動、腦動、社會互動,來延緩老衰、預防失智、生活可自理,卻是尋常百姓就做得到的。
環顧已開發國家因應勞動力不足、社福支出瀕潰等,所共同高舉的「延後退休」,是透過「中高齡就業」、「職務再設計」、「粗重危險的3K工作以AI取代人力」來達成;又,綜合上一段活躍老化策略,我們可以說,工作的意義,已超越個體經濟安全,還擴及到健康(身、心、社會互動),甚至是現代版精忠報國咧(財政永續、勞動力等)!
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問的養老本,正好比俗諺「養大一孩靠整個村莊」的精神,是需要個體、企業(揚棄高齡歧視)、政府,所共同奔赴的不歸路。
再來談老身與老居。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下醫醫已病」觀點,這類似公衛2.0預防醫學,從三段五級進展到四段七級,著重「預防勝於治療」的努力,不再像早先台灣社會將所有資源挹注於「已病」,「臺灣98.7%的醫療資源均花費在三段」(2003年全國衛生醫療政策會議報告,溫啟邦教授)。
因此,當我們看到長者十大事故傷害死因中,跌倒仍屬一屬二,沒死也殘,或者三高失控導致晚年生活品質低下,真的要重視「最好的照顧是不用照顧」、「吃飯比吃藥好」!這並非指自己胡亂加減醫師處方用藥,而是說,早早透過輔具來優化自家環境,也重視日常每頓飲食的均衡營養。
「高年級資優生」時代的創新模式
「賴兒老父母」常不如住老家、有老友過得更快活,但又怕獨居哪天出了意外,沒人救急?
我們來看看在地終老的典範—埔里基督教醫院為主打造的系統
高齡與少子化的夾殺下,單靠小家庭中的年輕人與政府社福資源,難以接住老化長路中不同身心階段的長輩;於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借鏡日本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隨「長照2.0」政策初試啼聲,在時任副總統的公衛權威陳建仁一句「長照典範在埔基」,大眾目光驚艷發現了活躍老化一條龍的模式:「醫療+社福+社區+大學」,意即埔基、愚人之友社福基金會、埔基長照教學中心、國立暨南大學等,善用老老照顧與社區照顧,共構了包含「全台第一間托老所」,接受內政部委託,輔導建立全台近兩千個長照據點;24小時住宿型機構,提供插管或失智失能長輩專業照顧;「厚熊笑狗」咖啡館(台語發音,「互相照顧」的意思),以及樂齡學習課程等。
「埔里基督教醫院」協助「愚人之友基金會」成立「伯特利健康活力站」,為台灣最早的老人日托中心。(照片來源:埔基基督教醫院)
曾聽有人開玩笑,65歲以上專屬職業有,大樓管理員與諾貝爾獎得主!這現象是說,年邁導致體能不再,但智慧卻可望攀頂,概念正如美國的大學教授許多都為終身職(迥異於台灣)。
來看看「挖銀礦」的成功案例—公益社教媒體needs RADIO的專家型製播人們。needs RADIO搭建了「基督信仰的幸福人生櫥窗」,舉凡人倫、健康、美藝、休閒、公民參與這類全人話題,透過其菁英製播人,包括退任政務官、醫護藥律師、社福負責人、學者專家等,這些銀髮過來人,不只解釋,更解決問題!無獨有偶,「104高年級」這個人力銀行領導品牌以同樣精神,實現了「經驗變現」這種數位時代的新就業模式,媒合了退休的專業人士、向百行百業的奮鬥中人,來「把脈」與「給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愛心照人間
本會的創辦人王建煊先生,五十年公僕力爭台灣的公平正義,一億四千萬的捐款,三十寒暑如一日的慈善,榮神益人的追尋,直到高齡87歲都仍念茲在茲,正在賣自宅,未來得款全捐公益。
而懷此信念者面對死亡,並不以為是生的終端,因為,人去愛留。
若我們都能向死而生,那麼「畢業鐘響」時吾輩的心境,或許正如諾貝爾獎得主,人稱非洲之父的史懷哲醫師/牧師曾說過:「當有一天我離開時,這裡比我來的時候更美麗,因為,我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