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課程

失智症是心理照顧

110年度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課程於11月28日圓滿結訓。

高齡社會來臨所伴隨而來的失智症確診率,在資訊發達的台灣,並不是一件稀奇的新聞.

  然而,民眾對確診失智個案或疑似失智個案在症狀發生前與發生後是否能付出相應的友善對待與支援協助?是解決社區問題?或造成家屬照顧危機與困境?

  例如:當認知力記憶力計算力判斷力聽力、視力…等發生變化時,個案無法理解如廁順序與位置無法判斷季節穿衣懷疑錢包被偷拒食或忘記已用過餐..等,因認知障礙導致生活能力發生問題時,照顧者(或家人鄰居)的對應方式(環境因素)將決定個案未來病程症狀是演進惡化或是得到緩解。

  影響失智症BPSD發生變化的”環境因素”,除了照顧者或家人親友之外,也包括同事鄰居便利商店店員社區保全公車司機路人鄰里長..等,當環境因素對失智者的症狀是理解認同與支援協助,同時採取合宜適切的友善應對模式時,失智個案的精神行為症狀也許因此獲得緩解,同時也讓照顧者壓力獲得紓解與安慰。

 環境因素除了上述人際關係因素之外,也包括對行為思想之評價!

與失智者之間,”是非”或”對錯”並不是彼此生活互動的優先考慮要件,如何保持彼此關係能夠安心、平和、圓融,才是讓環境因素更融洽的最重要條件,更是體現”大愛”精神之所在。

本會王創辦人對學員勉勵致詞

4.png

 


1.png